時代背景
地球中空說和上帝創世說由來已久。人們認為地球內部有空洞、地下河和火山,雖然近代科學已經證實地球內部完全為固體,但信奉正統基督教的人們仍極力支持地球中空說。美國軍官克萊伍茲·西蒙斯于1818年出版了論證地球中空的專著,他認為地球是由五個相互嵌套的中空球體組成,所有球體的開口都位于地球的兩極處。這個理論風行一時,到1864年凡爾納創作小說的時候,這個理論已然十分流行。1863年,《物種起源》的法文譯本剛在巴黎出版,法國正在進行有關地球和古代人類的劇烈爭論。凡爾納堅定地站在科學的一邊進行《地心游記》這部小說的創作,并在1867年出版的插圖版中加進了有關人類化石的細節。 個人背景
受家庭因素影響,凡爾納很早就對地理和探險產生濃厚興趣。在巴黎求學和工作時,他先后結識了大仲馬、雅克·阿拉戈等人,走上文學寫作之路,并逐漸對地理等學科產生濃厚興趣。凡爾納不斷地從書籍、報紙、各種科學雜志中搜集信息,并長期訂閱20來份報紙,以了解天文學、氣象學、物理學等科學領域的一切發現和發明,為其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862年,儒勒·赫澤爾當時正計劃創辦《教育與娛樂雜志》,他從凡爾納的《乘坐氣球旅行》手稿中,發覺凡爾納是適合實現其將科學與文學合在一起計劃的人,遂與凡爾納簽訂了寫作合同。1863年起,凡爾納就著手寫一部總標題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作品集。1863年冬,凡爾納結識了地理學家查理士·塞恩特一克萊爾·德維爾。德維爾向凡爾納講述他在冰島等地進行火山探險的故事和火山噴發的原理。凡爾納結合德維爾的火山故事和西蒙斯的地球空心說,在創作《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的同時,就開始構思深入地球內部做一次幻想旅行的作品了。這部作品就是《地心游記》 出版歷史
《地心游記》是凡爾納為數不多的、沒有經過連載就直接出版成書的一部作品。但這部小說在出版后,也曾因為政治上的緣由而被反復修訂,如在1871年普法戰爭后的英譯本中,主角的名字因德國味兒重被重新命名,一些段落因具有反英傾向或科學性過重而被刪除。 1903年,《浙江潮》10—12號連載了魯迅根據日文譯本所翻譯的《地心游記》。魯迅將書名譯為《地底旅行》,且只翻譯了這部小說的部分內容。1906年,上海普及書局發行的版本把著者信息誤譯為“英國威男著”。1906年3月20日,上海廣智書局發行了最早使用白話文翻譯的《地心旅行》(《地心游記》)。此本全書共38頁,定價為1角大洋,譯者是周桂笙,沒有屬作者,封面和正文只題寫了“科學小說”。 新中國成立后,《地心游記》的中譯本逐漸增多。195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楊憲益、聞時清所翻譯的譯本。 內容情節
1863年5月24日,德國約翰學院礦物學教授黎登布洛克急匆匆地跑回家。他興奮地向侄子兼助手阿克賽展示自己得到的一本古書。他們從古書中發現了一張書寫著奇怪文字的羊皮紙。教授和阿克賽研究發現古書的收藏者是阿恩·薩克奴珊,阿克賽還偶然破解羊皮紙上的文字“從斯奈弗·姚可的陷口下去,七月以前斯加丹利斯的影子會落在這個陷口上,勇敢的勘探者,你可以由此抵達地心。我已經到過了?!⒍鳌に_克奴珊”。教授決定立即開啟前往地心的旅行。阿克賽有些猶豫,但在教授和戀人格勞班的勸說和鼓勵下,也決心前往。
5月27日,教授和阿克賽出發了。6月13日他們到達了冰島,并在那里找了一位向導——漢恩斯·布杰克。在漢恩斯的幫助下,他們備足干糧,帶上探險儀器和防衛武器,于6月23日晚上11點到達斯奈弗山頂。6月24日中午,他們滑到陷口底部,發現了三條小道以及“阿恩·薩克奴珊”的簽名,但無法確定三個洞口中哪一個通往地心。他們一直等到6月28日下午1點13分,斯加丹利斯的影子出現在陷口,影子對著的洞口就是地心的入口。 真正的旅程開始了。穿過長達三千英尺幾乎筆直的噴煙口,6月29日,他們進入了黑暗而狹長的坑道,此時他們已經到了海面以下一萬英尺(約3000米)的地方。6月30日中午,三人抵達坑道盡頭。但他們選錯了路走上了死胡同還遇到了斷水危機。7月7日,他們回到了走錯路的地方并繼續前行。最終漢恩斯找到了水,休整之后,他們繼續前進。8月7日,他們來到地下90英里(約144.8千米)處。但阿克賽迷失了,最終他們通過聲音的傳播判斷方位重逢了。 他們在地底發現了一片“?!?,為了渡“?!?,漢恩斯用化石木做了個木筏,他們乘木筏出發了。8月16日,他們發現用來測量水深的鐵鎬上居然有牙??!他們緊張地時刻防備著海獸的襲擊。8月18日,他們近距離觀看了魚龍和蛇頭龍兩只大海獸的戰斗。他們離開戰場后繼續航行。8月21日開始,他們遇到了持續的暴風雨,還見到了能吸住鐵器的帶電的火球。8月25日,木筏在暴風雨中觸礁被毀。幸運的是漢恩斯拯救了阿克賽和教授以及許多貨物,還開始修理木筏。這時,教授發現羅盤指的方向與他們推算的相反。教授和阿克賽還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史前動物遺骨,人的完整標本和長滿第三紀植物的大森林。在森林深處,他們看見了一個身高二十多英尺(6米多)的巨人正拿著牧杖看守一群乳齒象。教授和阿克賽嚇得跑出了森林,但他們發現了一把匕首,找到了一個黑暗的坑道,還看到了阿恩·薩克奴珊的姓名首字母。 木筏修好了,他們帶著物資來到了坑道前,但道路被巨石擋住了。為了打開通道,他們用炸藥炸開了巖石,露出了一個無底洞,但木筏連帶著海水都被卷入了洞中。儀器只剩下了指針瘋狂擺動的羅盤和時辰表,食物也只剩一塊干肉和幾片餅干!在絕望中,教授推斷出他們正處于活火山的噴口,而火山正處于爆發中。木筏隨著噴發的巖漿沖了出來,并落在地上。醒來后,他們發現自己處于地中海中間,西西里北部的斯特隆博利島。 9月9日傍晚,三人回到了漢堡。漢恩斯很快就回冰島了。因馬爾塔的泄密,黎登布洛克教授前往地心游歷的事實已經散布到全世界。教授成了偉大的人物,獲得了可終身享受的榮譽。但羅盤之謎一直是他心中的一根刺。最終,阿克賽解開了羅盤謎題。解開心結后,教授成了最快樂的科學家。阿克賽與格勞班喜結連理,也成了最快樂的人。
角色介紹
奧多·黎登布洛克教授
德國人,五十來歲,高個子,比較瘦,非常健康,外表很年輕,居住在漢堡舊城最古老的街道——科尼斯街19號。他是約翰學院礦物學教授,講授礦石學,精通各國語言,曾擔任過俄國大使斯特魯維先生的礦石博物館的主任。他脾氣暴躁,性子急躁,給學生講課時愛發脾氣,不關心學生是否按時上課,是否用心聽講,學習上是否有成就,全憑主觀講課,會為了特別刁難的字而中止發言、用粗話罵人、大發雷霆。但他同時也是一位真正的學者,他專心于地質學,有地質學家的天才和礦石學家的敏銳觀察力,能僅憑礦石的裂痕、外表、硬度、可熔性、響聲、臭氣和味道,迅速判定礦石屬于六百種物質中的哪一類。他憑借高深的專業造詣贏得了國家科學機關學會人員的尊敬。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喜歡同他研究化學方面的重要問題。他還獲得過很多發明。例如,1853年,在萊比錫城發表了他的巨著《超越結晶體學通論》。他堅定果敢,意志堅定,沉著冷靜,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處于何種危險境地,他總能從容不迫、處變不驚,是探險隊當之無愧的領袖。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一個科學家堅韌不拔的信念和為科學在所不辭的獻身精神。魯迅先生稱贊他是“進兮、進兮,偉丈夫”。 阿克賽
孤兒,黎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子、科學實驗中的助手。他聰明、機智,熱愛地質學,是他破解了羊皮紙上的秘密。但他性格馬馬虎虎,優柔寡斷,缺乏主見,沖動,容易被煽動情緒,比如他是在黎登布洛克教授再三催促和說服下才答應要去地心旅行,但是一旦被煽動的情緒冷靜下來,他又開始瞻前顧后,打退堂鼓。后來還是在戀人格勞班的勸說下,再加上要匆忙地收拾旅行的各種裝備,他才確定下來要開啟地心之旅。阿克賽在旅途中雖然還打過退堂鼓,但對科學的熱愛,對格勞班的愛意,使他變得堅毅、勇敢,逐漸經受住了旅行中各種困難的考驗,例如當他迷失后,他能冷靜下來分析自己的處境,最終憑借聲學知識與教授獲得聯系,成功返回隊伍。成長起來的阿克賽,在成功返回后,最終娶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愛人格勞班。 漢恩斯·布杰克
冰島人,黎登布洛克教授和阿克賽的向導,身強力壯。高個子,大臉盤,藍眼睛,有著紅色長發。他舉止溫柔而沉著,性情嚴肅而鎮靜,任何事都不會讓他驚奇或憂慮,哪怕別人粗野地指手畫腳,他也絲毫不為所動。但他并不懶惰,沒有什么要求,只是做著適合自己的工作。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向導、得力的助手,例如是他在面臨斷水絕境時找到了水源,是他用化石木建造了木筏使旅程得以繼續,是他在木筏被毀于暴風雨之際拯救了阿克賽和教授。他還是一個樸實而有原則的人,例如他與教授約定好每星期3塊錢的酬勞,每星期六晚上支付,當教授想提前支付時,他堅決拒絕了;一個熱愛家鄉能忍得住誘惑的人,例如當他們成功返回漢堡后,哪怕教授再三懇求他留下來,但他思鄉心切,依然選擇了離開??梢哉f是幸好有了漢恩斯,這次地心旅行才能圓滿成功。 格勞班
十七歲,維爾蘭地方的少女,黎登布洛克教授的教女,阿克賽的戀人。黃頭發,藍眼睛,性格有點嚴肅,脾氣有點認真,是阿克賽工作和游戲中的伴侶,也是位了不起的礦石學家,喜歡鉆研科學上的疑難問題。她能和阿克賽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玩樂,是理想中的伴侶。她雖是個妙齡少女,卻獨立自主,有主見,而且堅毅、勇敢,是她大力支持并鼓勵阿克賽去地心旅行,還說自己愿意和他們一起去地心,甚至還表示當阿克賽成功歸來后他們就可以自由地戀愛、結婚。格勞班能給予阿克賽巨大的精神支持,在危機四伏、驚險萬分的旅途中,對她的思念和愛意鼓勵著阿克賽前行。
創作特色
主題明確、創意獨特
這部小說圍繞“地心探險”這一主題展開,主線分明。從黎登布洛克教授三人準備開展地心行動,到進入地心后的歷險,再到回歸后地心之旅對他們的影響和改變。小說故事線明確后,凡爾納通過別出心裁的想象和巧妙的構思,將旅程的開始和結束之地均設置在火山口。黎登布洛克教授三人從冰島的一座火山口進入,在抵達地心之后再借由一次火山噴發,意外地從地中海的另一個火山口回歸。這樣的創意實為獨特,因為火山雖然隨處可見,但卻還沒有人試圖從火山口進入山體內部一探究竟。
虛實結合、情節驚險
《地心游記》是凡爾納首次創作科幻小說的嘗試,他用自己的方式改寫了愛倫·坡作品中的一些離奇虛幻的環境。在這部小說中,既有完全虛構的地下世界,也有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地理區域,如凡爾納對地下世界的描述與當時最新的地質學理論相吻合,其中的史前生物也是以當時所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為藍本創造的。 凡爾納還挑戰人們的普遍認知,將小說主要情節的發生地設置在溫度高達幾千度的地球內部,讓三人通過簡單裝備進行探險。他通過科學的想象和出眾的把控力,使得這次探險之旅“險象環生、真實有趣”,經由黎登布洛克教授之口,科學地解開火山爆發、發現古生物化石、失聯等考驗和難題,如當阿克塞與叔叔走散時,他們通過聲學理論找到彼此。
作品影響
《地心游記》在出版后立刻風靡世界,享譽全球,成為常年暢銷書。這部小說因科學的幻想性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將科幻小說從深奧的邊緣領域引入主流文化,使作家們意識到科幻小說可以寄托他們的烏托邦思想、建立浪漫,可以出現任何能夠使讀者感到新奇的創新。凡爾納也激發了一個全新的文學派別——蒸汽朋克的誕生,他將未來的科學置于19世紀的冒險中。 衍生作品
凡爾納在《地心游記》中所體現出的出色的敘事能力和鮮明的人物刻畫,使得這部小說一直受到讀者和電影制片人的青睞,不斷被改編成電影、動畫片、戲劇等,甚至還一度出現同名概念專輯、由小說中的碑文命名的細菌。
領域 | 時間 | 國家 | 名稱 | 導演/制作者 | 其他信息 |
電影 | 1959年 | | 《地心游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 亨利·李文 Henry Levin | 由詹姆斯·梅森和帕特·布恩主演。該電影基本保持書中人物原型;曾獲3項奧斯卡獎提名。 |
1976年 | 西班牙 | 《地心游記》 The Fabulous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 胡安·皮克爾·西蒙 Juan Piquer Simon | 在很大程度上忠實于原作 |
1977年 | | 《地心游記》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 理查德·斯萊普克茲斯基 | 動畫電影 |
1988年 | 美國 | 《地心歷險》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 拉斯提·萊默蘭德 | 在《洛城異形》中借用《地心游記》情節,女主到地下尋找其探險家父親,并最終到達地下亞特蘭蒂斯城。派恩也拍攝了電影《地心游記》,這部電影一部分續接了《洛城異形》的故事,一部取自拉斯提·萊默蘭德于1986年執導的改編自凡爾納作品但未拍完的電影中8分鐘的情節。該電影不被看好,票房慘敗。 |
2008年 | | 《地心歷險記》 | 埃里克·布雷 維格 | 新院線(New Line Cinema)出品的3D電影,由布蘭登·弗雷澤主演。該電影并未重現小說故事情節,而是將將其“改頭換面”,將故事完全搬到現在,僅以凡爾納的小說為線索,引出三個主人公的地心歷險。 |
2008年 | | | T·J·斯科特 | 瑞克·斯克路德、維多利亞·普拉特主演 |
2012年 | | 《地心歷險記2:神秘島》 | 布拉德·佩頓 | 延續08版的劇情,但取材不僅局限于《地心游記》,還涉及凡爾納的《神秘島》、史蒂文森的《金銀島》等作品。 |
動畫電視連續劇 | 1967年 | 美國 | 《地心游記》 | 飛美遜公司 | Morning Cartoon |
音樂 | 1974年 | 英國 | | 里克·威克曼 | 錄制了一張現場概念專輯《地心游記》。這張專輯一度占據英國音樂排行榜之首 |
1999年 | 錄制第二張唱片《回到地心》(Return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
1997年 | | | 異生樂隊 Alien Voices | |
電視 | 1999年 | 美國 | | 喬治·米勒 | |
戲劇 | 1997年 | 一個戲劇團體演出了戲劇《地心游記》 |
2001年 | 比利時的戲劇最忠實于原著 |
地質學 | 美國地質學家圖里斯·昂斯托特(Yullis Onstott)根據《地心游記》中的拉丁語碑文“Descende,audax viator ,et terrestre centrum attinges”(下去吧,大膽的旅行者,你終將到達地球之心),將在南非姆波尼格金礦中發現的一種生存在絕對黑暗中的細菌命名為金礦菌(Desulforudis audaxviator)。 |
作品評價
正面肯定
凡爾納雖然并非第一位記敘地下情況的作家,但確是第一位以科學的完整性處理這一主題的作家,他在《地心游記》這部小說中所展現的地下之旅在今天仍充滿魅力。
威爾斯認為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是“預見性發明”,“總是在探討發明和發現的事跡可能性”,“喚起的是一種實際的興趣”。儒勒·凡爾納本人也承認這一點,認為其作品是“利用物理學”。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在看《地心游記》時,他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門。
英國科幻作家蓋伊·哈雷認為,因為凡爾納在《地心游記》中增加了科學的嚴謹性,減少了娛樂的趣味性,使這部小說與另外一部著名的“中空地球”科幻作品(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地心記》)差別明顯。 客觀評價
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認為,由于凡爾納不是科學家,因此這本書中也存在一些科學問題,如:凡爾納在書中并未提到地心引力的強度與深入地下的深度之間的關系;對大氣壓強的解釋也不合理,認為人可以自我調節以適應大氣壓逐漸增加的變化;在書中仍采用了漢弗里·戴維的謬論,而不是當時已出現的地下的溫度與深入深度呈正相關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