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社會背景
小說從1805年寫起,一直寫到1821年十二月黨人醞釀起義。這部小說的主要歷史背景是1812年法國入侵俄羅斯,這是拿破侖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俄羅斯愛國主義高漲的時期。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十二月運動與此事件密切相關。1825年,十二月黨人在彼得堡起義被鎮壓。1856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改革呼聲下被迫廢除了農奴制,并赦免被判流放的十二月黨人。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托爾斯泰。他決定為自己所尊敬的十二月黨人寫一部小說。但隨著思考的深入,原定的構思不斷被修正。 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讓人們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產生了新的認識,因而對1812年俄法戰爭的記憶也出現了爭執。對保守派來說,1812年戰爭是俄羅斯貴族的功勞。但托爾斯泰作為民主派,受到俄羅斯農民戰士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所做犧牲的鼓舞,將1812年戰爭也視為是人民的勝利,認為此戰依靠了整個國家的愛國精神?!稇馉幣c和平》顯然貫穿了托爾斯泰“人民史觀”的影響。普通士兵和農民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得到凸顯,而上流社會特別某些貴族在戰爭面前的茍且偷安則成為被譴責的對象。 作者創作背景
托爾斯泰一生經歷豐富,見證了俄羅斯民族轉型時期的動蕩與苦難?!稇馉幣c和平》創作于1865到1869年,創作過程復雜曲折且耗時長久。在創作期間,托爾斯泰不僅搜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還親自去戰爭現場考察,力圖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場景?!稇馉幣c和平》最早于1865年開始在《俄羅斯通報》上發表,1869年完成第六冊后,托爾斯泰又繼續往前追溯。這本意在描述十二月黨人的小說,背景原本設置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之后,但托爾斯泰對十二月黨人的研究越多,就越認為他們的理論根源,實際上來自1812年俄法戰爭,于是托爾斯泰修改了《戰爭與和平》故事的發生時間。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十九世紀60、70年代復雜的社會現實和急劇變化的歷史特點,具有獨特史詩性。可以說,《戰爭與和平》最大的藝術魅力便在于對整個歷史時代的記錄與復活,對于民族意志與國家戰爭的追懷。 內容情節
第一卷
故事開始于1805年7月,安娜在彼得堡舉辦了盛大舞會。彼埃爾和安德烈都參加了這次舞會,并就俄羅斯與拿破侖法國的迫在眉睫的戰爭進行了辯論。當時法國軍隊入侵奧地利,作為奧地利盟友,俄羅斯派軍隊幫助奧地利,法俄關系緊張。安德烈告訴彼埃爾自己就要上前線去了,彼埃爾則表示自己是拿破侖的崇拜者,不會參戰。彼埃爾后來從彼得堡回到莫斯科,繼承了父親基里爾·別祖霍夫伯爵的巨額遺產。安德烈則將妻子麗莎送往父親領地后便去軍隊了。10月,安德烈在奧地利擔任俄奧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的副官,而尼古拉·羅斯托夫則駐扎在胡薩爾團。面對戰場上的混亂和上級的冷漠,安德烈和尼古拉都對戰爭的刺激和榮譽感到有些失望。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安德烈所在的俄奧聯軍在和拿破侖軍隊的大戰中慘敗。安德烈也受了重傷,思想發生劇烈變化,不再執著“榮譽”,覺得一切都是幻覺和虛無。 第二卷
瓦西里貪圖錢財,因而說服彼埃爾娶了自己的女兒埃倫。埃倫生性放蕩,婚內多次出軌,彼埃爾曾為她和自己的朋友、軍官多洛霍夫決斗,彼埃爾在決斗中出人意料地勝利了。埃倫指責彼埃爾不該去決斗,彼埃尓憤而與埃倫分居,獨自一人去了彼得堡。在前往彼得堡的路上,彼埃爾偶然加入共濟會。埃倫則在彼埃爾外出期間,愛上了安娜的兒子鮑里斯。在共濟會寬容博愛精神的指引下,彼埃爾原諒了埃倫的又一次出軌。彼埃爾開始將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莊園的農奴制改革上,試圖通過解放農民來實現新信仰,但他手下的總管們總是陽奉陰違,農奴們依然如故。與此同時,被軍方誤報死亡的安德烈回到家中,得知妻子麗莎在分娩時去世。彼埃爾去看望了傷愈后回來的安德烈,想向他宣傳共濟會教義,但戰爭創傷和妻子去世使安德烈感到深深的幻滅感,他決心只為自己而活。 1807年6月,弗里德蘭會戰,俄國勝利,俄法簽署了和平條約。尼古拉目睹了野戰醫院的可怕條件,士兵的痛苦和俄帝國的浮夸作派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感到無比失望。1809年,安德烈參觀了羅斯托夫家的鄉間莊園,在那里,他第一次見到了尼古拉的妹妹娜塔莎,對她一見鐘情,找到了人生的新希望。安德烈搬到彼得堡并擔任政府職位,羅斯托夫一家也搬到了彼得堡。安德烈沒多久便向娜塔莎求婚了,但由于安德烈父親的干預,安德烈和娜塔莎被要求等待一年再結婚,安德烈被父親送往國外。與此同時,彼埃爾愈來愈發覺共濟會的虛偽,開始重新致力于自己的婚姻。尼古拉則不情愿地離開了軍隊,回家幫助解決父親混亂的財務狀況。在此期間,尼古拉和表妹索尼婭舊情復燃,但由于尼古拉母親的反對,兩人未能結合。娜塔莎則在莫斯科遇到了阿納托利·庫拉金,兩人產生戀情并計劃私奔。但阿納托利實則是有婦之夫,他只是計謀將娜塔莎拐賣到國外。阿納托利的詭計終以失敗告終,阿納托利被趕走,娜塔莎因羞憤和懊悔多次試圖自殺。彼埃爾來安慰傷心的娜塔莎并袒露自己愛她。安德烈回來后發現了娜塔莎的不忠,兩人解除了婚約。 第三卷
1812年6月,拿破侖的軍隊入侵俄羅斯。安德烈重新參軍,起初,他希望找到與阿納托利決斗的借口,但很快,軍隊緊張的生活節奏使他淡忘了這一想法。安德烈因表現英勇被任命為輕騎兵指揮官。與此同時,無所事事地生活在莫斯科的彼埃爾渴望為戰爭作貢獻,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支援,他開始癡迷于刺殺拿破侖的想法。
1812年8月26日,波洛金戰爆發,莫斯科情況危急。彼埃爾突然離開莫斯科前往博羅季諾的前線。在博羅季諾戰役的前一天晚上,彼埃爾和安德烈最后一次交談。第二天,彼埃爾觀察了雷夫斯基堡壘的殘酷戰斗。安德烈則被一枚爆炸的炮彈嚴重打傷。戰斗的結果很模糊,兩支軍隊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庫圖佐夫堅稱俄羅斯已經獲勝,但法國仍有足夠的動力向莫斯科推進,迫使俄羅斯撤退。法國軍隊逼進的消息使安德烈的父親受刺激過度而死。安德烈的妹妹瑪麗亞準備逃跑,但叛變的農民干擾了瑪麗亞的疏散。尼古拉趕來救瑪麗亞,在此期間,兩人互生好感,瑪麗亞堅韌的性格深深吸引了尼古拉,兩人因而產生了一段戀情。莫斯科漸漸陷入了混亂,受傷的軍人被帶走,市民乘坐滿載的手推車逃離城市。當羅斯托夫一家撤離時,許多士兵在他們的大篷車里搭便車。娜塔莎不知道,安德烈也在其中。 9月2日,莫斯科發生不明大火。從博羅季諾回來的彼埃爾仍然確信殺死拿破侖是他的使命,繼續留在莫斯科試圖殺死拿破侖。然而,當莫斯科被燒毀時,他因保護一名婦女免受法軍侵害而被法軍當作縱火犯抓捕。與此同時,娜塔莎發現了傷員中的安德烈。半夜,她偷偷溜到安德烈的床邊,兩人淚流滿面地團聚了。出于內心的愧疚,娜塔莎悉心地照料重傷的安德烈。9月30日,拿破侖進入莫斯科。此時的莫斯科已幾乎是空城。
第四卷
由于缺乏補給,法軍未能在莫斯科久留,彼埃爾也被一并帶走。在被俘期間,彼埃爾認識了農民卡塔拉耶夫,他的智慧激發了彼埃爾的生存意志。受到卡塔拉耶夫思想的啟發,彼埃爾試圖奉行“勿以暴力抗惡”“聽天由命”的哲學去生活。埃倫則得了一種“人們津津樂道的可怕疾病”,她大量飲下某種只能小劑量服用的藥物,隨后死去。她死后,她的父親找開藥的醫生問罪,醫生拿出一沓她生前寫的信,她父親便立刻不追究了?,旣悂喌弥驳铝业南侣浜筅s往羅斯托夫家。娜塔莎日以繼夜地照顧安德烈,安德烈不再害怕死亡,在原諒了娜塔莎后,他度過了最后的日子,沉思著永恒的愛。安德烈終因傷勢過重去世。
俄國饑寒的冬天凍死了大量法軍,戰局得到扭轉。塔魯蒂諾戰役后,法國軍隊開始恐慌和撤退。彼埃爾在監獄和游行中找到了和平與滿足。娜塔莎的弟弟佩蒂亞·羅斯托夫在一場戰斗中被槍殺,在照顧悲傷的母親的過程中,自安德烈去世以來一直沮喪的娜塔莎找到了新的生命。俄軍乘勝追趕戰敗的法國人,許多俄國士兵和彼埃爾一起被釋放。彼埃爾于1813年1月回到莫斯科,當他向成熟后的娜塔莎傾訴自己的經歷時,她以敏感和同情心回應,他們逐漸互相愛慕。后來在瑪麗亞的幫助下,彼埃爾和娜塔莎結合。尼古拉父親去世后,尼古拉搬回莫斯科,償還他父親的巨額債務。1814年,尼古拉與瑪麗亞結婚,安德烈的孤兒則與他們一起生活。 人物形象
家族及成員
家族 | 主要成員 |
別祖霍夫家族 | 1.彼得·基里爾洛維奇·別祖霍夫(彼埃爾,基里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后立為子嗣,繼承了他的遺產。) 2.基里爾·別祖霍夫伯爵 |
鮑爾康斯基家族 | 1.安德烈·鮑爾康斯基公爵 2.伊麗莎白·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麗莎,安德烈的妻子) 3.尼古拉·鮑爾康斯基公爵(安德烈的父親) 4.瑪麗亞·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小姐(安德烈的妹妹) |
庫拉金家族 | 1.瓦西里·庫拉金公爵 2.埃倫·庫拉金公爵小姐(瓦西里公爵的女兒) 3.阿納托列·庫拉金公爵(瓦西里公爵的兒子) |
羅斯托夫家族 | 1.娜塔莉婭·羅斯托娃伯爵小姐(娜塔莎) 2.伊利亞·羅斯托夫伯爵(娜塔莎的父親) 3.娜塔利婭·羅斯托娃伯爵夫人(娜塔莎的母親) 4.尼古拉·羅斯托夫伯爵(娜塔莎的哥哥) 5.佩蒂亞·羅斯托夫伯爵(娜塔莎的弟弟) 6.索尼婭(娜塔莎母親的外甥女) |
德魯別茨科伊家 | 1.安娜·米哈洛夫娜·德魯別茨卡婭 2.鮑里斯·德魯別茨科伊(安娜的兒子) |
其他 | 亞歷山大一世(俄國沙皇)、拿破侖·波拿巴(法國皇帝)、庫圖佐夫(俄軍總司令)、巴格拉季昂公爵(俄國野戰軍司令)、涅斯維茨基公爵(傳令官)、季莫欣上尉(軍官)、丘申(炮兵軍官)、杰尼索夫(軍官,尼古拉的朋友)、多洛霍夫(謝苗諾夫聯隊的降級軍官) |
資料來源:
主要人物簡介
人物 | 簡介 |
安德烈·鮑爾康斯基公爵 | 冷靜理智,善良正直,同情底層人民,對所處貴族階級的虛偽墮落深感不滿。為探索生命意義與國家前途積極投入戰爭,前期渴望建功立業,后來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荒誕后,思想上發生巨大變化,渴求親近自然、向往日常生活與人間之愛。 |
彼得·基里爾洛維奇·別祖霍夫(彼埃爾) | 感情沖動,缺乏意志力,但淳樸善良,執著追求道德理想。欣賞拿破侖和共和國體制。因與埃倫的不幸婚姻備受精神折磨,后加入共濟會渴求解脫。在認識到其虛偽性后轉而將生命熱情轉移到對娜塔莎的愛中。衛國戰爭發生后,與人民的接觸和成為戰士的信念賦予了其真正的新的生命,使其投身到反抗農奴制和君主專制的斗爭中去。 |
尼古拉·羅斯托夫 | 娜塔莎的哥哥。性格沖動,渴望參軍。與索尼婭是初戀情人,因拒絕家族安排的婚姻而入伍,最終與與瑪麗亞結婚。 |
娜塔莉婭·羅斯托娃伯爵小姐(娜塔莎) | 前期性格純真浪漫,富有靈氣。后期經過戰爭和婚戀的洗禮逐漸變得堅韌頑強、有責任感。在戰爭中悉心照顧傷員和殘疾的安德烈。初戀是鮑里斯,后經過一場舞會的邂逅,與安德烈訂立婚約。在被阿納托利吸引后,解除了與安德烈的婚約。最終與彼埃爾結合。 |
瑪麗亞·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小姐 | 安德烈的妹妹,至善至美的代表。因相貌平平而遲遲未嫁,性格溫順善良、寬容博愛,最終與尼古拉結婚。 |
埃倫·庫拉金 | 美麗而放蕩,道德墮落、內心空虛。因慕財與彼埃爾結婚,在婚內多次出軌,最終兩人離異。 |
伊麗莎白·鮑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麗莎) | 安德烈的妻子,性格活潑,單純可愛,善于交際。在鄉下待產時因想念城里的生活而時時苦悶抑郁,最終難產而死。 |
索尼婭 | 娜塔莎母親的外甥女,以孤兒身份寄居在羅斯托夫家。善良真誠,深愛尼古拉,和他是青梅竹馬,也是初戀情人。但為家族利益和愛人幸福甘愿犧牲自己。 |
主題思想
人道主義與博愛思想
《戰爭與和平》不僅有對人道、博愛思想的直接表述,諸如“不要用暴力和邪惡抗爭”“道德上自我改善”等。還通過對人物命運的安排進行間接呈現,從具體的人看,即使如海倫(埃倫)這樣墮落的靈魂,亦被給予了反省和自我救贖的機會,這是寬恕、博愛的精神體現。從階級來看,對于“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下層貧民悲慘命運的專注與描寫以及同情的表達,亦凸顯了人道主義精神。《戰爭與和平》寄寓了托爾斯泰希望人類通過戰爭和苦難向和平與安寧的農耕社會回歸的理想,希望實現人類生命的終極超越與舉世的和諧融一。這實際受到了盧梭思想的影響,希望建立一個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想烏托邦。由于這樣的理想幾無實現的可能,博愛思想便成為一種現實的替代,《戰爭與和平》即內涵著以博愛來改變社會,克服罪惡;以愛的力量感召人棄惡從善,甚而放棄戰爭的思想。這樣的道德思想也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這一思想被魯迅理解為“不抵抗主義”予以批判。 命運與人生
在《戰爭與和平》中,人物被置于廣闊的時代、社會背景之中,呈現出了社會轉型過程中,無常命運與與人生抉擇之間的深刻悖論。面對時代的滄桑巨變,在生命的抉擇過程中,每個人都經歷了曲折復雜的精神蛻變,哀樂交織,百感交集。實際上,在《戰爭與和平》中始終縈繞著一股神秘的力量,這種近乎宿命和“天道”的東西,托爾斯泰稱之為“最高法則”和“命運規律”,認為是命運在冥冥中左右了歷史的整體走向與個體的人生,人們只是被動服從。因而《戰爭與和平》中出現了如安德烈、彼埃爾一類,以理性審視自身存在而陷入了絕望和懷疑深淵之中的人物,小說的最后也走向了某種非理性的神秘主義。
民族性與階級性
《戰爭與和平》為了批判西方道德觀,有將民族性神化的傾向??ɡ虻霓r民肖像即是小說中最為突出的民間形象,作為一種民族性敘事意識形態的核心,啟發了彼埃爾這個失落貴族,使其找到了真正的人生道路。這一民間形象作為一種象征,建構了一種浪漫的神話性整體,以挑戰包括作者自我在內的西方理性智力環境。這種對農民理性化的描繪近似親斯拉夫派的世界觀,特點是保守和崇尚烏托邦。《戰爭與和平》中的威脅主要來自外族入侵,內涵對傳統“超穩定結構”的維護,否定激進革命,頌揚傳統家庭制度,從家庭的神圣性進而延伸到階級制度的神圣性。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階級性傾向。小說中人物的階級背景被強化,拿破侖被暗諷為一種“暴發戶”。其入侵的失敗在小說中象征著傳統“和諧”狀態的恢復。此外,安德烈莊園的農民起義被描述得毫無意義,甚至被視為毫無道理的混亂,也顯示了小說的保守立場。 愛國主義
《戰爭與和平》還滲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實際也是民族性的一種體現。通過對社會各個階層典型代表的概括描繪,大體勾勒不同階級在國家興亡面前的態度,表露了作者的立場與愛憎。托爾斯泰在小說中贊揚莊園貴族、普通民眾及士兵的愛國精神,歌頌他們善良正直與勇敢奉獻的品質。對于虛偽自私的宮廷貴族、達官顯貴,則給予揭露、嘲諷與批判。實際上,愛國主義可以看做是《戰爭與和平》的主旋律,除了對俄國社會各階層的褒貶分析,對敵我雙方“兩套筆墨”的描寫也是典型體現。對拿破侖軍隊漫畫式的嘲諷批判態度與對俄方軍隊的熱情歌頌形成了鮮明對比。 藝術特色
史詩性
托爾斯泰自己就曾在創作日記中表示,《戰爭與和平》要以《奧德賽》和《伊利亞特》為范本,描繪一幅“置基于歷史事件之上的風俗畫”?!稇馉幣c和平》的確融合了《奧德賽》的日常生活與《伊利亞特》宏偉戰爭場面,建構了一幅俄國近代生活全景圖。歷史真實與小說虛構高度融合,細節與整體、個人與群像相互映照的完整結構奠定了小說的史詩性基調。 從宏觀來看,《戰爭與和平》不僅細致真實地描繪了數量眾多的戰爭場面,而且展現了近代俄國遼闊的地理環境和復雜豐富的人情風貌。從城市到鄉村,從宮廷到農田瓦舍,俄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中眾多不同階層、身份的人物典型都得到以點帶面地呈現。
從微觀來看,《戰爭與和平》實現了廣度和深度的結合。在刻畫巨幅群像和宏偉戰爭的同時,又能凸顯日常生活和個人面貌,并且能夠深入人物內心,在宏大敘事中穿插個人獨白。此外,小說格外關注個體在國家、民族命運整體走向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謳歌了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
時空敘事
《戰爭與和平》實現了微觀個體與宏觀歷史的高度統一,特別是利用特殊的時空敘事,立體地展現了時代與人物特點。
在時間敘事方面,文本的敘事節奏與時序建構出了回環往復的韻律性的敘事時間,呈現出時間的立體構造?;蚰孓D時序,或懸置時間,使多重線索得以結合,構造出完整的故事。小說無通常意義上的開端和結尾,而是聚焦主人公精神活動,把他們拖入了連續永恒的生命之流中,通過巧妙的宏觀布局,實現了個體命運和宏大敘事的雙向互動。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等人既是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同時,歷史又在不知不覺間改變和左右著他們的命運。
在空間敘事方面,通過心理和物理的內外雙重空間構造,建構起文本框架。首先,不同的物理空間被賦予了各自的獨特的內涵,在宮廷與瓦舍、城市與鄉村之間,形成鮮明對比。以典型環境的塑造來烘托人物形象和內心活動。其次,對于人物心理空間的細致挖掘,窺探到了隱沒在宏大敘事下的隱秘心靈世界,特別是對于安德烈反戰厭戰情緒的刻畫,使內外兩個世界得以相互參照對比,更好地揭示出了歷史的真與偽,突出了反戰的主題。
女性形象
《戰爭與和平》中諸多性格各異的女性形象及她們的命運與結局,顯露出特定的女性觀,即理想的女性應該努力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擁有堅韌勇敢的品質,自尊自愛,富有奉獻精神。女性的內在美高于外在美等等。此外,《戰爭與和平》中的女性形象呈現出一種差序等級體系,被賦予了不同程度的的臧否褒貶。以娜塔莎為典范和核心,依據與她關系的遠近親疏,呈現為一個“女性譜系”。以娜塔莎為代表的女性被肯定,以瑪麗亞為代表的女性則屬于可改造的,而以埃倫為代表的女性則是被否定的。 心靈辯證法
托爾斯泰善于從動態角度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的實際運動過程。這種手法被車爾尼雪夫斯基稱之為“心靈辯證法”。在《戰爭與和平》中,這種手法突出表現在安德烈和彼埃爾兩人身上。安德烈被戰爭的殘酷與荒誕所深深觸動,從一開始內心充滿保家衛國的勇敢熱情,逐漸陷入到無意義的迷茫與困頓之中。而彼埃爾深陷不幸的婚姻,倍受精神折磨,一度向宗教尋求解脫。此外,戰爭背景的設置,使《戰爭與和平》充斥著大量的死亡,幾乎三分之一的人物在故事中死去,由死亡和生活無意義的結合引起的存在主義式焦慮逼迫人們審視自己的內心,直視生活和生命的真相。死亡成為人們審視內心和發生轉變的催化劑。《戰爭與和平》正是通過曝露人類對自己心靈的自我觀察,展現了人類復雜而矛盾心理世界。再加上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復雜多樣環境氛圍的烘托,使人物心靈和性格變化歷程得到明晰和豐富的展現。
“作者小說”
在《戰爭與和平》的文本中,不僅穿插著作者托爾斯泰對歷史事件及人物的諸多議論和獨特人生觀念的表達,還有數量不少的專章歷史論述,在小說結尾甚至附有長篇論文。這在小說藝術領域,屬于托爾斯泰獨特的創造,使作品烙印上作者個人的鮮明印記。但這與托爾斯泰自己在《藝術觀》中樹立的藝術原則相違背,構成了藝術觀念和創作實踐之間的一種悖論。小說成為了表達托爾斯泰個人理性意志和獨特歷史觀的一種形式載體。
作品影響
社會影響
《戰爭與和平》作為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巨著,一方面,永久地改變了人們對于克里米亞戰爭的看法,具有歷史和社會學價值。屠格涅夫認為《戰爭與和平》提供了關于俄羅斯真實而直觀的知識,寫出了俄國人民的氣質和性格,克魯鮑特金認為《戰爭與和平》揭露了真實的歷史和俄國民眾對戰爭的態度。王爾德也認為《戰爭與和平》不僅生動地寫出了各色的人物,寫出了他們復雜的思想與情感,還如實地反映了俄羅斯家庭的方方面面,透過人物描畫出了整個時代的風貌,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真相,諷刺力度十足。屠格涅夫也認為,《戰爭與和平》更加直接和準確地反映了俄國人民的精神氣質和俄國生活,甚至勝過民族志和地理志。 文學影響
就托爾斯泰的個人創作歷程而言,《戰爭與和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其創作和思想變化的重要轉折點。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戰爭與和平》更是影響深遠。屠格涅夫、列寧、高爾基都認為它是十九世紀文學的第一流作品。作為托爾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以往創作的集大成者,《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歐洲影響的小說,它綜合性地繼承了歐洲小說的豐厚傳統,將長篇小說的藝術體裁發展到了極致,構成了俄國小說乃至整個俄國文學崛起的標桿?!稇馉幣c和平》奠定了托爾斯泰在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地位,使之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繼荷馬史詩和莎士比亞之后的又一高峰?!稇馉幣c和平》亦常常被認為人們尊為“最偉大的小說”。
作品評價
俄國文學批評家斯特拉霍夫高度贊揚《戰爭與和平》對于人物心靈的細致描繪,肯定它是“現代藝術形式的一部史詩”。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認為《戰爭與和平》是當時最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贊頌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偉大的心魂"。評價其寫出了生與死的糾纏、幻滅與謊騙,自然的無形與神秘與無窮的博大與?;?。
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則一方面高度評價托爾斯泰在作品中對靈魂的深度挖掘,擴展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另一方面則認為作品呈現出無政府主義思想傾向,認為托爾斯泰在作品中譴責沙皇、教會、國家,詛咒戰爭、嘲笑革命,陷入了一種虛無主義的恐怖深淵,呈現出了民族巨大轉型時期的苦難和陣痛,但卻又不能扭轉世道,他所信仰的精神是與現實情況相抵觸的過眼云煙。 美國《華盛頓郵報》的編輯Michael Dirda認為《戰爭與和平》是一個關于矛盾的人類心靈的深刻感人的故事。
英國作家王爾德認為《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最負盛名的小說,小說長度與其復雜的情節和眾多的人物數量相匹配。小說在情節建構上的散漫,是托爾斯泰創作天才的表現。
英國作家毛姆:雖然《戰爭與和平》有不少地方寫得過于沉悶,讀起來令人乏味。但仍然無法否認其偉大性。它以史詩般的大手筆描繪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和發展。它寫出了人生的紛擾,以及在與決定各國命運的黑暗力量的對照下,個人的卑微和渺小,給人一種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譯本信息
版本類型 | 翻譯年份 | 相關信息 |
法文版 | 1885年 | 首部法文版,由阿謝特書店發行,共三冊。 |
英譯本 | 1886年 | 首部英譯本,由Clara Bell翻譯。 |
1889年 | 由 Nathan Haskell Dole翻譯。 |
1904年 | 由 Leo Wiener翻譯。 |
1904年 | 由Constance Garnett翻譯。 |
1923年 | 由 Aylmer 和Louise Maude翻譯。 |
1957年 | 由 Rosemary Edmonds翻譯。 |
1966年 | 由 George Gibian翻譯。 |
1968年 | 由Ann Dunnigan翻譯。 |
2005年 | 由Anthony Briggs翻譯。 |
2007年 | 由Richard Pevear 和 Larissa Volokhonsky翻譯。 |
2010年 | 由 Amy Mandelker翻譯。 |
中譯本 | 1931~1933年 | 《戰爭與和平》(第一冊),郭沫若譯,上海文藝書局出版。 |
1947年 | 郭沫若、高植譯,上海駱駝書店出版。 |
1949年 | 董秋斯譯,上海書報雜志、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人大出版社出版。 |
1957年 | 高植譯,新文藝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 |
1981年 | 黃文范譯,臺灣遠景出版社出版。 |
1985年 | 紀彩讓譯,臺灣志文出版社出版。 |
1988年 | 劉遼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1992年 | 草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
1995年 | 盛震江、廖綱源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 |
1999年 | 周煜山譯,天津人民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
2003年 | 張捷譯,譯林出版社出版。 |
2010年 | 婁自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
衍生作品
1966年蘇聯版電影《戰爭與和平》長達六個半小時,耗時五年拍攝,并由蘇聯軍方協助,是影史上動用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此片耗資五億六千萬美元,堪稱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在蘇聯和世界電影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獲得第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部宏偉巨制,以宏大場面和史詩般的鏡頭語言,忠實地再現了托爾斯泰原著的莊嚴雄偉,呈現了拿破侖戰爭時期的俄國社會廣闊的歷史畫卷。 1972年,英國BBC發行電視劇版《戰爭與和平》。
2001年2月,莫斯科福緬科工作室劇院上演《戰爭與和平·開端》(Война и мир. Начало романа)。作品準備長達7年,最終只將小說的開篇章節搬上舞臺。
2015年12月24日,俄國圣彼得堡大劇院上演舞臺劇《戰爭與和平》。
2016年,英國BBC發布新版電視劇《戰爭與和平》。